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美律所分羹“做空盛宴”

中海油(00883.HK)23日公告稱,收到投資者在美國紐約南區法院提起集體訴訟的應訴通知書,訴訟指稱“中海油在蓬萊漏油期間發佈了重大虛假和誤導性的聲明”。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針對中海油的集體訴訟今年3月份已初露端倪。當時,美國律師事務所Faruqi&在其網站上公開徵集2011年1月27日和9月16日期間購買中海油證券的投資者參與訴訟。

  中國上市公司遭遇集體訴訟,不止中海油一家。今年7月底,美國律師事務所GlancyBinkowbergLLP宣佈,已代表於2009年7月21日至2012年7月17日間購入新東方美國存托憑證的所有投資者發起集體訴訟。這家律所的指控依據,同樣是新東方“發佈了虛假或有誤導性的消息”。

  除上述兩家公司外,綠諾科技、東北石油、東方紙業等諸多中國上市公司也遭遇做空及訴訟。“美國律師界有些人被稱做ambulancechaser,也就是主動尋找利益受損方的人。他們會在自己的網站上公開尋找利益受損者,代表多個自然人主動提出訴訟。”25日,北京天同律師事務所金融訴訟業務團隊律師徐洋對導報記者表示。

  “一家中國上市公司遭做空,整個鏈條都充斥著對利益的追逐。諸多美國律所頻頻參與其中,目的或正在於此。”深圳投行界資深人士張臻說。

  熱衷跟蹤遭做空公司

  按照美國法律,集體訴訟結果將適用所有符合條件的受害人,一旦投資人勝訴或和解,賠償額通常十分驚人,可能達到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同時,如果訴訟成功,原告所獲賠償的50%將充當律師費用。

  在指控新東方的美國律所背後,一個熟悉的身影——知名做空機構渾水公司赫然閃現。導報記者調查發現,上述律所對新東方的指控與渾水此前的做空報告相差無二。

  對於此次訴訟,中海油表示上述指控及訴求並無法律依據,將就該訴訟竭力辯護 ,但涉訟的後果依然難料。中海油已發出提醒,公司的股東和潛在投資者應謹慎交易公司股票。

  徐洋說,“美國律所可召集多個自然人提出訴訟 ,得益於他們的法律制度下裁判書是公開的。這些律所研讀了大量判決 ,收集了大量市場資訊,以尋找問題的根源。”不過,他同時表示,“這樣的情況在國內還很少見。”

  北京華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賈方義曾對康菲漏油事故提起過公益訴訟。他對導報記者分析說,“目前美國律所根據證券法律法規提出的集體訴訟,是為了個人利益所要求的民事賠償,而公益訴訟是對公共權利的要求。兩者在目的和原因上完全不同,而且有著嚴格的區別。儘管都涉及到中海油未能夠進行資訊的有效披露,也不能據此認為美國法院對集體訴訟的支持就推斷我們的公益訴訟也會得到支持。”

  據介紹,在美國的司法體系中,投資者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打官司,所以美國證券官司很常見。但是,這些律所最熱衷跟蹤的多是那些遭遇做空的中國公司,對利益的分羹和追逐可見一斑。一旦有中國公司被做空,馬上就會有美國律所非常“默契”地提出負責集體訴訟索賠或者發起調查。一般情況下,美國律師團隊會建議庭外和解,但上市公司仍需根據談判結果支付一定的賠償。 北京雷曼律師事務所律師郝俊波表示,“美國對證券市場的監管非常嚴格,賠償額度高,此外,律師願意承擔全部風險墊付費用,可以說被告打贏官司可以獲得賠償,即使不贏也由律師負擔全部費用。”

  賈方義也表示,按照通常慣例,投資人原告與代理律師簽訂以賠償總額為標的的代理合同,採取風險代理模式,代理律師一般可獲得賠償金額50%左右的律師費。“所以,一旦勝訴,律師費將非常可觀。因此,不少律所十分熱衷盯住市場上的問題公司。”

  對國內投資者有積極意義

  在巨額利益誘惑下,近年來針對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集體訴訟案件數量激增。統計顯示,僅2011年就超過20起,占美國證券類集體訴訟案件的1/4左右。有分析認為,不排除相關律所和做空基金有關聯的可能。

  對於此番中海油涉集體訴訟,按照美國法律,接下來會進入證據調查階段,美國法院會要求中海油出示相關證據。中海油投資者關係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渤海蓬萊19-3油田漏油事件發生後,中海油首次收到應訴通知書,下一步將按照美國的司法程式,為自身權益進行抗辯。

  “如果應訴或反訴,可能需要好幾年,不僅耗費精力,且在證據提交過程中可能會暴露上市公司的決策過程,一般公司都不會願意配合。通常情況下,大多數集體訴訟都會以和解收場。”賈方義說。

  據導報記者此前採訪,國內曾有多名漁民、律師試圖通過法律訴訟的途徑,要求漏油責任方康菲和中海油作出賠償,但時至今日皆未成功。

  徐洋也認為,不能把集體訴訟和公益訴訟簡單等同起來。據介紹,兩者的主體資格和造成損失的原因不同。法院針對集體訴訟案所做的判決不僅對直接參加訴訟的成員具有約束力,而且對那些沒有參加訴訟的主體,甚至對那些雖沒有預料到損害發生但卻有充分證據證實自己與集體訴訟成員具有相同訴因的相關主體,同樣具有約束力。“也就是說,集體訴訟的判決效力具有直接的適用性。”徐洋說。

  公益訴訟今年8月被正式寫進我國民訴法修正草案: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實際上,國內的集體訴訟已有先例,不過是小股東以個人名義提出的比較多,基本上是由法院把類似的案件合併審理。不過,在取證和認定時難度大,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夠判決的。”徐洋說。
返回列表